Panel 8-2 奠基於土壤品質控制的食品安全與永續農業之新觀點 /許正一

許正一
教授,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,臺灣


  稻米是全球的主要糧食之一。由於人為活動的影響,許多國家的土壤受到潛在有毒元素 (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, PTEs)的污染,一併引發了食安問題。本文根據台灣的經驗和數據庫,提供一份有關 PTEs的辨識過程、土壤對不同種類水稻的傳輸,以及農田周圍環境影響的土壤修復策略和技術之概要。土壤中 PTEs的控制標準,包括砷、鎘、鉻、銅、汞、鎳、鉛和鋅濃度,受到台灣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的規範。稻穀中的鎘在秈稻中的累積明顯高於粳稻,且容易超過食品的品質標準。利用 0.01 M CaCl2萃取的生物可利用鎘和鋅濃度,已開發出最佳的金屬吸收模型,用於預測秈稻和粳稻中鎘的濃度。過去二十年中,台灣已針對土壤整治技術進行檢驗及建議,包含翻轉稀釋法、以化學修復的現地穩定法、植生復育。儘管台灣以安山岩和蛇紋岩為母質所衍生的一些水稻田土壤中砷、鉻和鎳的背景水平較高,且超過了土壤控制標準,但這些 PTEs的可移動性非常低,並未對稻米的質量和產量產生不利影響。綜上所述,藉由特定案例的研究來確定不同土壤類型中 PTEs的生物可利用性是存在必要性的,並得以提供可靠的參數進行健康風險評估,進一步實現食品安全和永續農業的目標。此外,加強對土壤的認知能使人們更加瞭解土壤安全及其所扮演的角色,同時構建永續發展目標知識基礎的溝通橋樑。

關鍵字:食品安全、稻米、潛在有毒元素、土壤健康、土壤安全